微信靠原创作者来打击洗稿靠谱吗?
你是否每天都在自己的小号上坚持写作,以不断提升文字功力,梦想有朝一日能成为像六神磊磊、咪蒙那样靠写作功成名就的自媒体大咖呢?
嗯嗯,很好,坚持住!不过从现在开始你要了解一下洗稿了,以防“踩雷”,因为微信公众平台刚刚推出了“洗稿投诉合议小组”制度,以打击这种偷窃别人心血的歪风邪气。
“剽客”横流的新媒体圈
我们都知道自媒体领域洗稿之风很盛!毕竟好的内容就意味着流量,流量就是钱啊。当你用关键字“伪原创”、“洗稿”搜索QQ群时,会出现这样的画面:
这些群往往就是负责为洗稿写手们找活的,他们的群介绍往往是这样的:
在这些洗稿写手们的江湖中,水平也分三六九等!最低级的写手直接用洗稿软件把文章中的语句顺序改变一下,以避免被系统发现就OK了。
高级点的写手会自己手洗,他们可能是学生,或者是在家带孩儿的妈,他们可能自己从没写过原创(不过上学时还真写过作文),他们洗稿时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原创内容更换近义词!
洗稿江湖中真正的高手是那些自己写过原创,甚至是全职做编辑的媒体人。他们写作经验丰富,会对原创文章做大幅修改,使之面目全非,不易被发现。这种人也是这次微信“洗稿投诉合议小组”制度重点打击的对象。
微信使出“杀手锏”
此次微信推出的机制类似美国法律的陪审团制度,当有不易被辨别的文章被投诉洗稿时,公众号后台会发出邀请,随机邀请一些长期坚持原创写作的作者参与审议。如果超过70%的“陪审员”认为文章是洗稿,就可以确定“有罪”。
美国影片《十二怒汉》中的陪审员
微信官方为审议工作提供的判断标准是:
1.看主题和观点:就相同的主题在相同的角度表达一致的观点。
2.看素材和细节:使用相似的非新闻素材,包括文字、图片等。
3.看行文和逻辑:雷同的表达方式或逻辑,包括内容结构、人物关系、推演思路等。
4.看内容产生方式:采用同义词更换、语序转换、段落变换、增删非关键词语等方式。
那么微信官方采取这个机制和标准来打击洗稿是否科学呢?会不会陪审员的个人主观因素太多了呢?
比法律更严格的新制度
既然洗稿属于最高等级的剽窃,那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照一下关于剽窃的法律认定。
国际上通行的著作权侵权认定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实质性相似;另一个是接触原则。接触原则是指剽窃者首先要能接触到原创文章,这条在今天意义不大,在移动互联网遍布的时代,一个人想证明自己从来都接触不到公号文章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主要是第一条原则,如何判断两篇文章存在实质性相似。《著作权法》对这个实质性相似的认定并不包括文章的思想、观点,而仅仅指有创意的表达。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大脑都在思考人生,思考世界,两个人恰巧产生了相同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并不能因此认为谁剽窃了谁。
《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表现轰轰烈烈的爱情,让男女主角都殉情了,《梁祝》也产生了同样的创意;中国人发明了蹴鞠,英国人在完全隔绝的情况下发明了足球……这些都是思想火花偶然相同。
就这一点而言,微信官方的洗稿认定标准中的第一条“就相同的主题在相同的角度表达一致的观点”,这似乎比法律上的侵权认定要求更为严格。
法律上要判断侵权,一般会先除去文章中思想观点的部分,然后再分析剩下的内容,看两篇文章是否有相似的独创性的表达。注意,这里说的是具有独创性的表达,那些围绕主题出现的普遍通用的表达则不在此列。
比如表现美国纽约英雄警察的影片和文章中往往会出现酒鬼和飙车的画面;介绍广东人饮食的文章中一般都会出现广东凉茶的介绍和图片……
这些常规的表达与介绍一般不在侵权之列,当然这种常规的描述如果重复太多,也会一定程度上增加侵权的认定。
这样来看,微信官方的洗稿认定标准中的第二条“看两篇文章是否使用了相似的非新闻素材,包括文字、图片等”。显然这也比法律上侵权认定的标准更高。
法律上判定侵权,对于两篇文章相似的独创性表达达到多少才可以认定,目前尚无定论。
2014年12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宣判于正编剧的《宫锁连城》侵犯了琼瑶《梅花烙》的改编权。对于此案曾有法律专家指出:如果抄袭比例只有1%,但如果这部分恰恰是作品里最具戏剧化、独创性的表达,也应当受法律保护。
《梅花烙》剧照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微信官方给出的洗稿认定标准过于严苛了?其实并非如此,标准高于法律恰恰是法律的局限性造成的。由于洗稿高手能做到“深藏不露”,所以至今我们很少会看到有经过深度洗稿的文章被法院宣判侵权的案例,可见完全靠法律来打击洗稿很难实现。
今年初,六神磊磊指出文章《郭襄与张三丰:你的风陵渡,我的铁罗汉》是洗稿自己的一篇文章《一百年,你的风陵渡,我的铁罗汉》,但律师从法律角度认定此文章并未洗稿。
最后我们来说说微信依靠陪审员的判断来打击洗稿是否过于主观呢?其实并非如此,由于判断侵权难度很大,所以即便是在法律认定上,我国执行的也是“自由心证”原则,“自由心证”又被称为“内心确信制度”。顾名思义,就是说执法者依据自己的理性和良知来对案件进行侵权与否的判定。
如我们之前所说的,文章相似内容的比例达到多少可以定案尚无定论,而且在判断侵权时必须在剽窃和正常的写作参考之间找到平衡,所以对于篇幅较短的文章,执法者一般会依据对作品整体感觉的相似性来进行判定。这么来看微信依靠多位专业作者的阅读感受来判定洗稿行为,还是有科学性的。
无论如何,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更严格的“洗稿投诉合议小组”制度将让公众号创作进入全新的时代,“剽客”的江湖将越来越难混。